白苞芹(學(xué)名:Nothosmyrnium japonicum)為傘形科白苞芹屬的植物。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國(guó)大陸的湖北、湖南、廣西、四川、江西、福建、甘肅、河南、浙江、安徽、江蘇、貴州、陜西等地,生長(zhǎng)于海拔200米至2,000米的地區(qū),一般生長(zhǎng)在山坡林下陰濕草叢中和雜木林下,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中文名

白苞芹

亞綱

薔薇亞綱(Rosidae)

拉丁學(xué)名

Nothosmyrnium japonicum

植物界

阿米芹族

門(mén)

被子植物門(mén)(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別名

石防風(fēng)(湖南),紫莖芹(中國(guó)高等植物圖鑒)

傘形目(Apiales,Umbellales)

傘形科(Umbelliferae)

亞科

芹亞科(Apioideae Drude)

白苞芹屬(Nothosmyrnium Miq.)

白苞芹

命名者及年代

Miq.

分布區(qū)域

安徽,福建,甘肅,廣西,貴州,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陜西,四川,浙江

形態(tài)特征

主根較短,長(zhǎng)3-4厘米,有較多的須狀支根。[1]

直立,分枝,有縱紋,[1]

葉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10-20厘米,寬8-15厘米,2回羽狀分裂,一回裂片有柄,長(zhǎng)2-5厘米,二回裂片有或無(wú)柄,卵形至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2-8厘米,寬2-4厘米,頂端尖銳,邊緣有重鋸齒,下面有疏柔毛;葉柄基部有鞘;莖上部的葉逐漸變小,羽狀分裂,有鞘。[1]

復(fù)傘形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序梗長(zhǎng)5-17厘米;總苞片3-4,長(zhǎng)15毫米,寬7毫米,披針形或卵形,頂端長(zhǎng)尖,有多脈,反折,邊緣膜質(zhì);小總苞片4-5,長(zhǎng)7毫米,寬5毫米,廣卵形或披針形,頂端尖銳,淡黃色,多脈,反折,邊緣膜質(zhì):傘輻7-15,弧形展開(kāi),長(zhǎng)1.5-8厘米;花白色,花柄線形,長(zhǎng)5-10毫米。[1]

果實(shí)

果實(shí)球狀卵形,基部略呈心形,頂端漸窄狹,長(zhǎng)2-3毫米,寬1-2毫米,果棱線形;油管多數(shù);分生果側(cè)面扁平,橫剖面圓形,略帶五邊形,胚乳腹面凹陷。

花果期

9-10月。[1]

分布范圍

產(chǎn)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甘肅、陜西、河南等省區(qū)。生于山坡林下陰濕草叢中或雜木林下。據(jù)報(bào)道日本有栽培。[1]

主要價(jià)值

根藥用,為鎮(zhèn)靜止痛藥。通常于秋季采挖根部,除去泥土,曬干,全草可提取芳香油。[1]

變種

川白苞芹

Nothosmyrnium japonicum Miq. var. sutchuensis de Boiss. in Bull. Soc. Bot. France 16. 1909, Shan in Sinensia 8: 88. 1937.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qū)別在于葉裂片為披針形或披針狀橢圓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深裂齒。[1]

產(chǎn)甘肅、陜西、湖北、廣東、廣西、江西、四川、云南。生于林下草叢中。模式標(biāo)本采自江西。

根藥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