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福,歷任山西342廠廠長、4廠廠長等職。

中文名

劉貴福

性別

去世日期

1966

民族

漢族

國籍

中國

所屬行業(yè)

軍工

主要成就

八路軍第一支步槍——“無名式馬步槍”的設計制造者,榮獲“特等勞動英雄”稱號

人物生平

1937年10月22日,毛澤東發(fā)出自造步槍的指示,軍工局提出了先搞設備,后造步槍的生產(chǎn)方針。11部機器很快運到延安,為自制設備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了擴建工廠,兵工廠遷到了茶坊,對外稱“陜甘寧邊區(qū)機器廠”,分為東西2個廠,東廠為槍械修造部,由

劉貴福

負責,西廠為機器制造部。[1]

劉貴福

和孫云龍等同志開始設計制作模具和樣槍,他們以捷克式卡賓槍(馬槍)為基礎,在不影響槍支基本性能前提下,根據(jù)八路軍作戰(zhàn)特點,大膽簡化步槍零件,并且立足手工制作,以便于大量生產(chǎn)。制造的主要難點是槍管加工,沒有深孔加工設備,他們在車床上用深孔鉆加工,沒有拉來復線機,就用冷擠壓法拉出膛線。最有創(chuàng)意的是設計了新的折疊式三棱刺刀,直接連在槍上,平時貼于槍桿,肉博時按動鍵鈕一甩,可自動展開,便于刺殺。就這樣,1939年4月25日制造出樣槍,經(jīng)過試驗,性能良好,當時就列為“五一”展覽會展品,臨時叫它無名式馬步槍。1939年10月,

劉貴福

進一步改進無名氏馬步槍,試制出了一種新槍,當年正值朱德總司令55周歲,工兵戰(zhàn)士為表達對首長的敬仰,將新槍命名為“五五式”步槍,以后正式定名為“新七九”步槍。

1940年5月,八路軍總部軍士部部長劉鼎根據(jù)劉伯承將軍提出的“步槍是一種近戰(zhàn)武器,200m內(nèi)射擊準確即可,質(zhì)量越輕越好”的要求,并結(jié)合我軍長期堅持山地游擊戰(zhàn)、近戰(zhàn)、白刃戰(zhàn)的需要,提出了關于新步槍的設想,交給了時任水窖一所副所長的

劉貴福

組織設計。

劉貴福

受領任務后,吸收了日本“三八式”、國民黨“漢陽造”、延安“無名式馬步槍”的優(yōu)點,尤其對無名式馬步槍中折疊式槍刺進一步改進,于1940年7月,試制出新步槍及槍刺。劉部長興高采烈地帶著新槍到八路軍總部匯報時,漂亮的外觀、優(yōu)良的性能得到彭德懷副司令員、左權副參謀長的贊揚,時值8月1日,故正式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該槍質(zhì)量僅3.36kg,體積小,比五五式短30mm,口徑為7.9mm,射擊準確;護手和準星是重新設計的,彭德懷副總司令將該準星譽為“天一第準星(更正:天下第一準星)”。其新式三棱刺刀,底部為正方形,連接穩(wěn)固,槍刺以無名式馬步槍的設計為基礎,改有出血槽,刺殺時易拔出,經(jīng)過淬火又增加了強度。平時刺刀反貼于槍管上,肉博時按動鍵鈕一甩,可自動展開固定。在近戰(zhàn)中,刺刀的快速展開對取得白刃戰(zhàn)的勝利至關重要,所以實戰(zhàn)效果優(yōu)于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槍刺。這種獨特的槍刺結(jié)構一直被沿襲到建國后我軍制造的53式7.62mm步騎槍、56式7.62mm半自動步槍、63式7.62mm自動步槍及56式7.62mm沖鋒槍等多種制式槍械的刺刀。

解放后,

劉貴福

歷任山西342廠廠長、4廠廠長等職,后任兵器工業(yè)部七局主任工程師,負責槍械彈藥生產(chǎn)制造的技術指導,為我國兵器工業(yè)特別是槍械制造技術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1966年,

劉貴福

同志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