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吉林科技大學(吉林科學技術大學)是兩所學校的曾用名稱,分別是長春大學和長春理工大學。
長春大學部分
1958年學校下放吉林省,改為長春冶金專科學校。1960年將吉林工業(yè)大學礦冶系劃歸長春冶金專科學校,組建吉林礦冶學院,以本科教育為主, 1983年改為吉林機電??茖W校。1987年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準,由吉林科技大學、吉林機電??茖W校、長春外國語??茖W校、長春職業(yè)大學4所學校合并,組建成新的長春大學。李鵬同志為學校題詞:“立足地方,面向未來”。1997年學校順利通過了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
長春理工大學
1958年,兩院院士王大珩遵照聶榮臻元帥要建立一所主要為國防培養(yǎng)光學人才的高等學校的指示,創(chuàng)立了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并擔任第一任院長。
1959年,國民經濟開始進入三年困難時期。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了《關于整頓一九五八年新建的全日制和半日制高等學校的通知》。之后,中國科學院也發(fā)出了《關于目前我院學校工作的情況和若干問題的決定》,文件指出:“1959年我院學校教育工作應采取整頓、鞏固、提高和重點發(fā)展的方針,全院應以辦好中國科技大學為重點。科學院各直屬科研單位,除1958年已經建立的高等學校以外,1959年不再建立新的學校。已經建立的學校要進行調整,在領導關系上受地方黨政、分院和院的雙重領導?!睆囊陨闲蝿輥砜?,學校在創(chuàng)辦不久,就面臨調整問題。
1959年6月,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和吉林省教育廳將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長春機械學院、長春化學學院合并,定名為“吉林科學技術學院”。1960年5月,又將校名改成“吉林科學技術大學”。1960年11月,隨著長春光機所和長春機械所合并,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與長春機械學院真正合為一校,校名仍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吉林科學技術大學的名字不再沿用。
1960年10月,張希光同志從武漢調到長春光機所任副所長,分工主管學院全面工作。
1960年底,在校學生規(guī)模超過1000人,分成院本部、中專部(長春光機所創(chuàng)辦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制造學校,歸我校附屬)、一系一部(原機械學院)三個地點上課。根據當時的辦學規(guī)模,僅靠長春光機所自身的力量辦學,已經難以承當。鑒于此種情況,從1961年開始學校停止招生兩年。1962年5月30日,吉林省委宣傳部宣布,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停辦。這個決定,對于剛剛誕生4年的學校來說是一個強烈的震動。在這種情況下,王大珩同志立即找到當時省委主管文教工作的書記富振聲同志,反映國家對光學精密機械方面人才的急需情況,富振聲同志接受了王大珩的意見,并給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勁夫同志打電話,建議把學校辦下去。與此同時,王大珩又與張勁夫、郁文等中國科學院領導同志多次商量把學校保留下來的妥善辦法,并得到國防科委副主任安東同志的支持;張希光同志也多次去北京爭取。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62年8月,國務院發(fā)出國教張字242號文件,指示學校由中國科學院和國防科委共同領導,以中國科學院為主。就這樣,學校成為長春市1958年創(chuàng)辦的十余所院校中唯一保留下來的學校,也成為當時全國407所大專院校之一。1962年9月,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親自打電話給張勁夫同志,指示中國科學院要負責辦好我校,聶榮臻總理的指示對學校后來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962年12月,學校召開了第二次黨代會,選舉張希光、宮雷、張宗璞、馬春庭、陳慶洮、李桐林、劉萬平為黨委委員,張希光任黨委書記,宮雷任黨委副書記。從1963年開始,學校對發(fā)展規(guī)模、專業(yè)設置等方面進行了進一步調整:
(一)調整學校規(guī)模和專業(yè)。1958年建校時,只有1個光學精密機械儀器系,不分專業(yè)。1959年,設置4個系5個專業(yè),即:光學機械系(一系),下設光學機械儀器專業(yè);光學物理系(二系),下設應用光學、技術物理兩個專業(yè);電子技術系(三系),下設無線電電子學專業(yè);光學材料系(四系),下設光學玻璃專業(yè)。各專業(yè)學制一律5年。1960年,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精密機械專業(yè)、光電電真空器件專業(yè)、自動控制專業(yè)、精密機械工藝專業(yè)。1961年,調整為3個系6個專業(yè),即一系設光學儀器、精密機械制造工藝2個專業(yè),二系設應用光學、技術物理、光學材料3個專業(yè),三系只設1個電子技術專業(yè)。1963年,電子技術專業(yè)停辦。學校每年只在光學儀器專業(yè)、精密機械制造工藝專業(yè)、應用光學專業(yè)、應用物理專業(yè)少量招生,每年一、二百人左右,連續(xù)招生3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停止招生6年。
(二)調整教學計劃。學校根據1962年國防工業(yè)高等院校教學工作會議精神,對調整后保留下來的5個專業(yè)的專業(yè)方向、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等進行了充分研究討論,在此基礎上修訂了教學計劃。新的教學計劃體現了以教學為主和“少而精”的原則,增加了課堂教學時間,每年不少于8個月;壓縮了生產勞動時間,每年1個月至1個半月。此外,制訂了《教師校內外聽課暫行規(guī)定》、《學生成績考核暫行規(guī)定》等;成立了“教學設備管理委員會”、“圖書管理委員會”和“教學研究小組”,進一步規(guī)范了教學秩序。
1963年9月,學校在光學儀器、精密機械制造工藝、應用光學、應用物理4個專業(yè)恢復招生,115名學生報到入學。同年,首屆畢業(yè)生373名學生畢業(yè),走上了工作崗位。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濟慈參加了畢業(yè)典禮。
1964年7月末至8月中旬全校教學工作會議召開,對減輕學生負擔,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1965年2月,中國科學院同意學校與長春光機所分開,人員編制和經費獨立核算,這時學校才真正成為中國科學院的一個直屬單位。
1966年3月,學校作出《貫徹“七三”指示的若干規(guī)定(草案)》,其中主要內容有:(一)減少學生一切活動總量,每周參加活動時間的總量最多不得超過54小時。(二)大力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三)精簡各種會議,妥善安排各種活動。(四)減輕學生負擔,保證正常教學秩序,樹立良好學習風氣。(五)改進伙食管理,加強醫(yī)療保健工作。
1965年下半年至1966年,全校出現了學毛著、學雷鋒、做好事、比貢獻的良好校風。教師認真學習黨的教育方針,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做學生工作的干部和學生班主任,自愿搬到學生宿舍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勞動,全校上下呈現出愛崗敬業(yè)、勤奮向學的良好氛圍。
2004年4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準,學校更名為長春理工大學,王大珩院士親筆為學校題寫了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