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布羅森是在1846年2月26日被丹麥天文學家狄奧多·布羅森發(fā)現的一顆彗星。

內容簡介

布羅森彗星是一顆已編號的周期彗星。

編號及名稱5D/Brorsen
中文譯名布羅森彗星
發(fā)現者/命名/再發(fā)現者布羅森

補充說明

在給予周期彗星一個永久編號之前,該彗星被發(fā)現后需要再通過一次近日點,或得到曾經通過的證明,方能得到編號。例如編號“153P”的池谷·張彗星,其公轉周期為360多年,因證明與1661年出現的彗星為同一顆,因而獲得編號。其他未有編號的周期彗星請參閱Cometography.com網站。

彗星通常是以發(fā)現者來命名,但有少數則以其軌道計算者來命名,例如編為“2P”的恩克彗星和“27P”的克羅瑪林彗星。同時彗星的軌道及公轉周期會因受到木星等大型天體影響而改變,它們也有因某種原因而消失,無法再被人們找到,包括在空中解體碎裂、行星引力、物質透過彗尾耗盡等。

基本資料

英文名字:5D/Brorsen

5D/布羅森的近日點是在2月25日,就在被發(fā)現的前一天,之后就朝向地球接近,于3月27日最靠近地球(距離0.52天文單位)。由于向地球接近,因此彗發(fā)的直徑隨著距離的縮近而增加。約翰·福祿貝爾·朱利葉斯·施密特估計在3月9日的視直徑是3至4弧分,在最接近的3月22日是8至10弧分。在4月22日最后關測時的位置大約離天球北極20度。在這首次觀測之后,它的軌道周期被確認是5.5年,并且也被發(fā)現因為在1842年接近木星才有了現在這樣的軌道。

5.5年的周期意味著未來的觀測條件是好壞交替的。一如預期的,1851年未能看見顆彗星,因為他最接近地球的距離只有1.5天文單位。

這顆彗星的軌道仍然不確定,1854年與木星的接近使情況更惡化。在1857年,卡爾·克里斯琴·Bruhns?在3月18日發(fā)現一顆彗星,很快的經過軌道的計算,發(fā)現就是5D/布羅森彗星,但已經比預報晚了3個月,這次的觀測持續(xù)到1857年6月。

1862年,這顆彗星又失蹤了,到1868年再度被發(fā)現。與木星的接近使軌道周期縮短,因此1873年能觀測到這顆彗星。1879年的出現非常有利于觀測,使這顆彗星被持續(xù)的觀測了4個月的時間。1884年因為觀測條件不佳未能見到這顆彗星,但1890年應該是很好的條件卻也未見到。1901年也是觀測條件很好的一年,但依然未能尋獲這顆彗星。

最后一次認真的搜尋由布賴恩·馬士登主導,他相信這顆彗星只是比預期的更為暗淡。依據軌道的計算,1973年是適于觀測的一年,日本的觀測者進行了密集與測底的搜尋,但是仍然一無所獲。這顆彗星目前正式被列為失蹤了。

發(fā)現

發(fā)現者:狄奧多·布羅森

發(fā)現日期:?1846年2月26日

臨時的編號:?1846?III;?P/1846?D2;?1857?II;

P/1857?F1;?1868?I;?1873?VI;?  1879?I

軌道特性A

歷元:?1879年3月31日

遠日點距離:?5.610?AU

近日點距離:?0.5898?AU

軌道半長徑:?3.100?AU

離心率:?0.8098

軌道周期:?5.461?儒略年

軌道傾角:?29.382°

最后近日點經過日期:?1879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