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橋街道,隸屬于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qū),地處未央區(qū)西部。東鄰西戶鐵路,南依雁塔區(qū)魚化寨街道,西接咸陽市秦都區(qū)津東街道,北靠六村堡街道,總面積32.55平方千米。?

古漕渠皂河流經此地,西漢建橋名“三橋”,故名。境內歷史古跡有被稱為“天下第一宮”的秦阿房宮、漢建章宮、漢鳳闕遺址等。

截至2020年6月,三橋街道下轄18個社區(qū)、19個行政村。2011年,三橋街道總人口13.58萬人,農業(yè)總產值達到0.2億元,工業(yè)總產值達到57.8億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86.5億元,財政總收入1.4億元。

中文名

三橋街道

行政區(qū)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qū)

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qū)

拼音

san qiao jie dao

長度

約7.5公里

街道概況

轄11個社區(qū)、26個行政村

行政村

26個

社區(qū)

9個

所屬國家

中國

地理位置

未央區(qū)西部

面積

32.55 km2

下轄地區(qū)

18個社區(qū)、1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三橋新街139號

電話區(qū)號

029

郵政區(qū)碼

710086

車牌代碼

陜A

人口

299303人(2020年)

歷史沿革

建置沿革

唐為長安縣重鎮(zhèn)。

明、清仍屬長安縣。

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三橋鄉(xiāng)。

1949年9月,為三橋區(qū)第二、三、四鄉(xiāng),設三橋市,旋改三橋街。

1954年9月,屬阿房區(qū),11月改三橋鎮(zhèn)。

1956年4月,改設街道。

1957年,改三橋公社。

1960年6月,改為三橋公社三橋分社。

1965年10月,屬蓮湖區(qū)。

1972年5月,復改為三橋街道。

1980年3月,復屬未央區(qū)。

1985年4月,撤銷阿房宮鄉(xiāng)、三橋街道,合并設三橋鎮(zhèn)。

2002年8月,復改設街道。

三橋街道地圖

地理環(huán)境

三橋街道地處未央區(qū)西部。東鄰西戶鐵路,南依雁塔區(qū)魚化寨街道,西接成陽市秦都區(qū)津東街道,北靠六村堡街道。轄區(qū)東西最大距離6.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5千米,總面積32.55平方千米。距區(qū)人民政府15千米。

行政區(qū)劃

區(qū)劃沿革

1996年,三橋街道轄三橋街西、車站東、車站西、高低堡子、車張、藺高、南何、杈楊、關廟、車劉、三橋街東11個社區(qū)和自來水三廠、市二奶廠、市水產研究所、省膠合板廠、省三印、陜棉十廠、興華制藥廠、省第一針織廠、三橋配件廠、三橋車輛廠、西安造紙機械廠、武警學院、市農科所15個家委會及和平、東凹里、肖里、賀家、簡家、石家、南何、杈楊、車劉、張萬、五一、藺高、阿房宮、三橋街、北沙口、新軍寨、巨家莊、小蘇、閻十、車張、孫圍墻、雙呂、后圍寨、新店子、西圍墻、趙家堡等26個行政村。

2002年,三橋街道轄三橋街西、三橋鎮(zhèn)藺高、三橋鎮(zhèn)車張、三橋火車站西、三橋高低堡、三橋火車站東、三橋街東、車劉、南何、關廟、杈楊、紅光路12個社區(qū),市自來水公司三水廠、市農科所、市第二奶牛場、西安車輛廠、配件廠、西安武警學院、西安硫酸廠、省膠合板廠、西安光華制藥廠、省第三印染廠、陜西第一針織廠、西安造紙機械廠、陜西第十棉紡織廠13個家委會,三橋、五一、車劉、楊何、南何、張萬、賀家、石家、藺高、東凹里、西凹里、肖里、和平、西圍墻、巨家莊、趙家堡、阿房宮、車張、閆十、小蘇、后圍寨、新店、雙呂、孫圍墻、新軍、北沙口27個行政村。

截至2011年末,三橋街道轄建章路、紅光路、三橋街、西戶路、武警路、和平、天臺、西紡、新西北、阿房四路10個社區(qū),三橋、五一、后圍寨、和平、趙家堡、車劉、南何、聚駕莊、西圍墻、藺高、阿房宮、石家、肖里、小蘇、閆十、雙呂、新軍寨、孫圍墻、車張、東凹里、西凹里、賀家、新店、楊何、北沙口、張萬26個行政村;下設117個居民小組、122個村民小組。?

區(qū)劃現狀

截至2020年6月,三橋街道下轄18個社區(qū)、19個行政村。辦事處駐三橋新街139號。?[1]

統(tǒng)計用區(qū)劃代碼城鄉(xiāng)分類代碼名稱
610112002001111三橋火車站社區(qū)
610112002002111建章路社區(qū)
610112002003111三橋街社區(qū)
610112002004111阿房四路社區(qū)
610112002005111新西北社區(qū)
展開表格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三橋街道轄區(qū)總人口13.58萬人,其中城鎮(zhèn)常住人口5.84萬人,城鎮(zhèn)化率43.3%。另有流動人口35046人。總人口中,男性74721人,占55%;女性61100人,占45%;14歲以下27155人,占20%;15—64歲8.83萬人,占65%;65歲以上20366人,占15%。總人口以漢族為主,達13.31萬人,占98%。2011年,三橋街道人口出生率8.02‰,人口死亡率3.68‰,人口自然增長率4.3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172人。

截至2020年末,三橋街道轄區(qū)總人口299303人。[4]

經濟

綜述

三橋街道轄境有中央、省、市駐地單位及大專院校30余家,地區(qū)經濟以汽車物流、機械制造、醫(yī)藥銷售、造紙為主導產業(yè),共有大小企業(yè)近千家。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380元。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4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474萬元。

2011年,三橋街道財政總收入1.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22億元,比上年增長120.6%。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yè)稅0.6億元,增值稅1.1億元,企業(yè)所得稅0.3億元,個人所得稅0.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1.7%、34.8%、89.7%、-4%。人均財政收入1210.9元,比上年增長210.6%。?

第一產業(yè)

2011年,三橋街道農業(yè)耕地面積0.17萬畝,農業(yè)總產值達到0.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180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三橋街道糧食生產780噸。?

第二產業(yè)

2011年,三橋街道工業(yè)總產值達到57.8億元,比上年增長18%,工業(yè)增加值占地區(qū)生產總值的40%。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24家,職工2.4萬人,工業(yè)園區(qū)2個,其中省級1個,區(qū)級1個。?

第三產業(yè)

截至2011年末,三橋街道商業(yè)網點16個,職工6500人。2011年,三橋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86.5億元,比上年增長30%。

文化

綜述

三橋是歷史古鎮(zhèn)名鎮(zhèn)。遠在秦漢時期,這里就是京畿之地,到盛唐時代,成為長安通住西域各國的關隘,明、清兩代則是長安八大鎮(zhèn)之一,故素有長安西大門之稱。它是漢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唐代“絲綢之路”的通道。在這片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土地上,曾建有阿房宮、建章宮最精美的建筑群;在這個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上,張騫揚鞭踏上出使西域的征程,絲路花雨的駝鈴聲從此連綿至今;在這里,曾經唱響起氣勢磅礴的《大風歌》;在這里,演繹過一幕幕“完璧歸趙”、“昭君出塞”的慷慨悲歌。

阿房宮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tǒng)一的標志性建筑,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

阿房宮址的集中區(qū),北起新軍寨、后圍寨,南至王寺村、和平村北,南北縱長5千米;東以皂河為界,西迄長安區(qū)小蘇村、紀陽村,橫寬3千米,總共占地約15平方千米,其間有建筑與湖泊遺跡穿插分布。不同形狀的建筑群重重疊疊,在三橋鎮(zhèn)南仍有20余處。

1961年03月04日,阿房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阿房宮遺址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屬于世界奇跡[2]

建章宮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未央宮的柏梁臺遭火焚毀,慕仙好道的漢武帝劉徹“以城中為小”,決定營建新宮——建章宮。建章宮建在長安城西的上林苑中,與東面城內的未央宮僅一墻之隔,其“度比未央”,宏偉侈靡而過之,宮殿樓臺密布,周二十余里,號稱“千門萬戶”。武帝為了往返方便,還跨城筑造飛閣復道、輦道,直通未央宮。

建章宮高大巍峨,宏偉壯觀,“度高未央”,高三十丈(合今70.5米),《漢書》載:“游閶闔,觀玉堂”。宮內殿堂樓閣環(huán)列,亭臺軒榭密布,組群達數十處之多。有“春物方駘蕩”的駘蕩宮,有“象征九天”的九室,有言其“宮中美木茂盛”的枍詣殿,有“流景內照,引曜日月”的承光殿,有“梁木至于天,言宮之高”的天梁宮,有馬迅疾一日之間遍宮中的馺娑宮,有內陳“四海夷狄器服珍寶”的奇寶殿,有“疊而百層”的井干樓,有演奏禮樂的鼓簧宮,有豢養(yǎng)動物的虎圈等等。

建章宮北部為太液池,武帝為了求神祈仙,在太液池中筑了三座假山,以象征神話傳說中東海的嬴洲、蓬萊和方丈三座神山。《拾遺記》載:“此三山,上廣中狹下方,皆如工制,猶華山之似削成”。三神山浮于悠悠煙水之上,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岸邊滿布水生植物,平沙上禽鳥成群,生意盎然,開后世自然山水宮苑的先河。這種“一池三山”的布局對后世園林有深遠影響,并成為創(chuàng)作池山的一種經典模式。

阿房宮

2013年5月3日,建章宮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地名由來

古漕渠皂河流經此地,西漢建橋名“三橋”,故名。

交通

三橋街道境內西蘭公路、紅光路、隴海鐵路橫貫東西,西寶高速公路與街道中心大街首尾相連,西安繞城高速公路從街道西部飛架而過。G045、G310、G312過境,主干道有西三環(huán)、三橋路、天臺路、天章大道等。

社會

教育事業(yè)

截至2011年末,三橋街道幼兒園(所)6所,在園幼兒4000人,專任教師300人;小學18所,在校生9000人,專任教師70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8%;中學6所,在校生7300人,專任教師61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6.5%,小升初升學率98.5%。?

文化事業(yè)

2011年,三橋街道有業(yè)余群眾文藝團體14個,會員720人。劇院(場)兩座,座位2000個,年演出60場次,觀眾達12萬人次。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社火、鑼鼓、秧歌等,每年正月十五地區(qū)舉辦社火或鑼鼓大賽。?

體育事業(yè)

截至2011年末,三橋街道體育場地1個,100%的城市社區(qū)村安裝了健身器材。?

衛(wèi)生事業(yè)

截至2011年末,三橋街道各級各類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6個,其中二級甲等醫(yī)院2個,疾病控制中心1個,衛(wèi)生院2個,重點醫(yī)院有武警醫(yī)院,中國北車醫(yī)院和西郊紡織醫(yī)院。2011年,三橋街道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wèi)生廁所普及率96%,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參合人數4.2萬人,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三橋街道城鎮(zhèn)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879戶,人數6232人,支出1936.4萬元,月人均258.9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90戶,人數595人,支出60萬元,比上年增長254%,月人均84元,比上年增長25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yǎng)4人,支出1.44萬元,農村醫(yī)療救助1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yī)療599人次,共支出3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yōu)撫對象158人,接收無軍籍職工14人,撫恤事業(yè)費支出75.8萬元。社區(qū)服務設施12個,其中社區(qū)服務中心1個,社區(qū)服務站11個,新增就業(yè)人員600人,有112名下崗失業(yè)人員實現了再就業(yè),就業(yè)困難人員再就業(yè)15人,全年共幫助5戶零就業(yè)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yè)。